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華)臺灣的困境與轉機--由陳水扁總統出訪看起

2006.05.10
部分修改後,刊登於南方快報

最近熱門話題即陳水扁總統到中南美洲訪問,去程不接受美國的安排過境美國本土境外的安克拉治,而往西飛,原先預計抵達貝魯特加油轉往目的地。但由於台灣的媒體搶先披露,使得原本計畫破局,這些媒體從頭到尾就是想讓陳水扁的外交之旅破局,全然不顧台灣的整體外交考量。


其實,台灣的外交部官員中,充滿著許多反陳水扁的人,所以一旦陳水扁有什麼外交上的突破或計畫,總是率先被披露在媒體上,並且有媒體會搶先通知中國駐外使館,這次的貝魯特計畫就是有媒體記者刻意打至中國使館求證,不是擺明通知中國去向貝魯特抗議嗎?

台灣之所以會走向這種外交困境,相當程度是蔣介石蔣經國時代的漢賊不兩立所造成的,形成零和遊戲,在蔣介石政權被驅逐出聯合國時,本來有人提議要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在聯合國內,只是安理會席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但蔣介石拒絕,等到他不得不同意此議案後,大勢已經抵定,被趕走已經成為定局。而蔣介石仍然抱著自己的中國正統美夢,執意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正統,所以許多國家逐漸與蔣政權斷交,最後剩下的較大邦交國都是獨裁國家或是被國際孤立的國家,諸如南韓是反共又獨裁跟蔣介石的獨裁政權很契合,新加坡則屬獨裁國家,南非則是由於種族隔離政策被國際孤立,現在也都斷交了。

在這種外交困境下,即使是換了臺灣人出身的李登輝或是陳水扁都一樣,因為他們都只是「中華民國」佔領體制下的總統,他們的外交政策仍是只能在中華民國之前留下的框架下去玩。所以台灣的軍購不能正常化,因為台灣不是正常國家,只有美國在離開台灣後,制訂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要提供充分的防衛性武器給台灣,但很多都不是適合臺灣的武器,臺灣也不得不買單。臺灣的軍購也因此變得很不透明,要透過吸血的軍火掮客來作台面下的交易,台灣納稅人被迫付出大量的錢用來買通中國官員及購買國的高官。如果台灣是正常國家,軍火買賣可以透過國與國的正式外交途徑來購買,這些冤枉錢都不需要花。

其次,即使台灣願意採務實外交,中國卻仍視台灣為叛亂團體,是中國內亂下的產品,只有台灣片面結束敵對關係,中國從未結束,甚至還制訂所謂反分裂法,近來還對臺灣進行文攻武嚇,外加籠絡失意政客。現在台灣還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在李登輝時期,對於國民黨人而言,即使再不滿李登輝,好歹政權是由國民黨掌握,李登輝則利用國民黨權力,致力於黨國體制的解構,終於使得黨跟國逐漸分開。不過卻使中華民國體制正常化,台灣形成很弔詭的情況,亦即中華民國=台灣。透過國會全面改選,以及修憲加上全民直選總統,反倒使得原先是不合法佔領體制的中華民國,成為在法理上及實質上成為合法的中華民國佔領體制。這些都是李登輝在致力於本土化的同時,所形成的負面遺產。

與此同時,李登輝也做出極大讓步,亦即保全外省人的特權地位,從國語文化政策的維持(使其文化資本優於台灣人),到外省人各方面權利的保護及維持,在在使得本來為政治難民加上佔領體制成員的外省族群不但沒有成為一般的中華民國國民,仍然維持其所有的特權地位,除了總統不是由其所當之外,幾乎全數為其所掌握。

雖然李登輝時期讓民進黨持續成長,甚至意外取得政權,但是民進黨仍只是體制內的困獸之鬥。臺灣人一直都是在別人設下的範圍內玩,日本時代日本人設下一個臺灣地方自治制度,臺灣人就玩得很開心,甚至能量被盡數吸納,戰後國民黨其實也是這樣玩。到了李登輝時期,只是把遊戲範圍擴大到總統層次,不過仍是中華民國體制。即使民進黨暫時取得政權,但在文化論述及詮釋(媒體及印刷市場)上都遠不如中華民國體制擁護者,屢屢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一旦繼承中華民國體制的政權,就是連其文化政策也要一併維持住。臺灣就是欠缺對整體國家藍圖規劃能力的人,才會對情勢過度樂觀。臺灣現在在戰後六十年,形成了筆者認為的「華語世代中產階級」,這些人其實很明顯地是心向中華民國文化體制。即使他們當中有票投民進黨的,也只是在政治上對國民黨的不滿,仍未跳脫對中華民國文化體制的認同,甚至認為需要改的只是國號。

但是一個國家只是改改國號就能成立的話,那不就跟變魔術一樣嗎?臺灣的問題在於內部的國家認同想像的問題,我們連要不要成立一個國家都有疑問,更不用說台灣如果要成立一個國家,那是怎樣的國家?是怎樣的藍圖?現在有許多人都說民族國家體制已經成為昨日黃花,現在是全球化及區域整合的時代,台灣作的事情是1960年代殖民地獨立的事,已經退流行了。問題是即使是全球化及區域整合,但是現今的國際交流仍然是以民族國家為主要體制,充其量是國家的力量縮小受限而非沒有國家體制,這種說法常被反對臺灣建立國家體制者拿來質疑,其實這根本就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如果我們真的要成立一個國家,那麼國家內部的公民是否該是平等的,如果是平等且欲達到實質平等,那麼臺灣是否就該開始思考未來的藍圖應該如何?文化及政治的認同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國家成立的要素是建立在認同之上的,如果是一個不平等的國家體制,即使成立,也是筆者想要推翻的。我們要思考未來之前,就必須要經歷反省過去的殖民傷痕。過去的黨國政治體制已經逐漸被質疑,然而中華民國等於臺灣的政治體制仍未被質疑,而中華民國文化體制則完全未被質疑,甚至有加強壓迫其他族群文化的現象。

所謂的老台灣人(所謂1945年以前即在臺灣的人民及其後代),即使從事政治抗爭,也從未質疑過我說的文化體制問題,但在1946年陳儀在擔任行政長官公署長官時,就多次宣稱,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則是國文、歷史及公民這三科,這三科就是中華民國文化體制的核心,他們外來殖民者懂得掌握這三科,就能產生忠於中華民國體制的生力軍,生生不息,即使政治上反殖民,心靈上文化上卻從未想過要反抗,甚至是退縮自卑的,這點就是台灣的悲哀。

台灣目前的對外最大威脅是中國,但內部則是有許多泛藍團體的反臺灣,他們連臺灣人當總統都已經受不了了,何況是所謂臺灣走自己的路。當受壓迫者建立一個新的解放體制時,壓迫者反而會覺得自己受壓迫了,這點從朱天心,侯孝賢以及一大票外省人中生代所發起的文化圍剿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自己過去的安穩生活不見了,卻從未思考過:他們的安穩生活是建立在壓榨及文化壓制臺灣人的基礎上。

當他們反省臺灣文學時,言必稱戰後,這個跟1940年代的在台日人第二三代開始提倡台灣文學如出一轍,那時也開始認真思索如何與臺灣作連結。不要以為這個是好現象,因為他們眼中只有他們才配作中華民國體制下的臺灣人,其他人都是在「撕裂族群」(不知道四大族群怎麼撕裂?這種中文語法不通的用語都能製造出來,可見其氣急敗壞)。總之,在壓迫者的眼中,只有壓迫者才是人,其他人則是物。而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也提及,真正的解放只有由受壓迫者自己本身做起才行。

以台語為例,很多人會說,反正中南部很多人會說台語啦,不要忘了,馬克思針對階級曾提出精闢的見解,他提出自在及自為階級的差異。如果一個人本來是勞工,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勞工階級,那麼他只是尚未覺醒的勞工而已,只有當勞工意識到他是勞工這一階級時,並且思索整個勞工階級在生產關係體制中的位置時,那麼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勞工階級。

臺灣人亦然,這些會講台語的臺灣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臺灣人,只有當他意識到臺灣人不管是在文化上政治上甚至經濟上是受壓迫者的處境時,並且進而覺醒試圖找出解放的出路時,那麼他才是真正的臺灣人。我們要的不是欺壓他人的解放,而是各族群真正的解放,很多人會說那臺灣人解放後會不會成為壓迫者,當然有這種可能性,但是只要我們能夠理性的思考未來的藍圖,並進而對抗所有的文化偏見,我們當然有可能走出不同的路。不能說有LP的人就一定會強暴,卻沒有去指責正在強暴的人,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可笑的欺掩伎倆罷了。

回到外交問題,臺灣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如果陳水扁要不受屈辱的從事外交,只有臺灣建國這一條路,而臺灣人要覺悟這一點會很辛苦,不只要在政治上外交上努力,也要在文化上進行反省批判及建設才行,甚至要有戰爭的心理準備。在那之前,陳水扁只能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去玩,當然玩不出什麼東西。

陳水扁這次代表2300萬臺灣中華民國體制的人民出訪,力抗美國的霸道,一反過去當美國乖乖牌的角色,以前在台中國人及媒體整天罵陳水扁硬不起來,是美國的看門狗(那個最惡質的李敖所言),現在陳水扁總統強硬起來了,力抗霸權,卻又說是什麼驚異奇航,你以為是好萊塢科幻片啊!

事情很簡單,就是媒體之前說的美國不高興臺灣方面終止國統會,卻只能關切不滿,且把台灣當成下屬保護國,十分不滿陳水扁的自立舉動,也許把不滿表現在外交上的不禮遇。而這種對陳水扁的不禮遇,導致陳水扁決定走自己的路,維護尊嚴,更證明了臺灣可以不用理老美,但美國可是一定要理臺灣,因為台灣被中國吞了,對美國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美國也不會喜歡台灣獨立的,因為台灣如果真的獨立了,臺灣可以不用向美國買武器,而可以自己決定要向哪一國買武器,那美國的二手武器要賣給誰咧。以台灣的經濟實力及人口數,我們可以算是武器購買大戶,如果能夠自己走自己的路,美國才真的要害怕。

臺灣的媒體對於陳水扁的出訪,卻十分不滿,一反以前的批判陳水扁不敢對美強硬的態度,說陳水扁怎麼魯莽地破壞對美關係。現在看來他們真的是「精神分裂」,對中國強調要開放,未來要統一,對陳水扁則要求要抗美。等到陳水扁真的抗美了,卻又說陳水扁頭殼壞去了。

這些媒體最想維持的就是中華民國佔領體制,在外交上,就是要親中反美(即使這樣可能被中國併吞),內政上,就是反臺灣人出身的總統,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精神分裂的現象。只要能達到羞辱臺灣人及親中目的,進而有利其2008年爭奪權位的事情,他們都會很願意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