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華)七海官邸與芝山巖碑文

2006.04.17
刊登於4月19日自由時報,第一段刪除後刊登。

很久沒寫台文了,下一篇文字會是以台文寫作!

在中國古代,後朝統治者消滅前朝之後,首先即燒毀舊朝遺跡,並以後朝觀點來解釋前朝觀點編纂官修正史,以強調後朝正統。此種歷史記憶詮釋權,在古代全由官方掌控,但在號稱民主化的台灣,仍有此種試圖以新統治者的想法來改寫歷史,連帶把人民對歷史的詮釋權一併奪走。


前陣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處心積慮要將「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移走,文化局長認為日本殖民歷史已經結案,芝山巖事件與紀念碑石意義應被匡正。又說由於「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是歷史遺跡,不適合隨隨便便拆掉、毀棄,但這個碑經史學考證後,明顯是殖民政府貶抑台灣義民的紀念碑,矗立在原處也相當不恰當,等於同意殖民政府扭曲的錯誤史觀。此類說法皆是認為歷史有一個所謂的正確的答案,正確的詮釋。卻不知歷史一方面有已經發生的事實層面,另方面則有對此事件的記憶詮釋權層面。關於殖民的歷史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陳述清楚,何況是在國民黨是承繼日本之後的外來政權,站在臺灣人的立場上其實與日本人無異。

廖局長一方面說:「許多人緬懷日本鋪設台灣現代化建設、設立新式教育體制,卻昧於體悟日本政府只是為了加速剝削、奴化台灣人。」另一方面,卻在馬市長的指示及關切下,儘速將七海官邸指定為市定古蹟,理由為:「七海官邸因偉人居住而賦予文資價值,加上經國先生曾推動台灣現代化、民主化與福利國等重大政策,貢獻卓越……」蔣經國以獨裁者之後繼承政權,其十大建設有許多在今日看來是浪費公帑(在推出之前,連許多經濟官僚都不知情,事後才向外國借款建設),並是為了效法史達林的經建計畫,且是在被趕出聯合國後才開始大肆「建設」臺灣。蔣經國在早年擔任情報頭子,又在美麗島事件中鎮壓臺灣人民主運動,僅在晚年由於臺灣社會力的衝擊才開放若干黨禁、報禁,但國會在其任內始終未曾全面改選。先是禁止人民的權利,而後又部分開放,如何能說是民主化先驅?所謂福利國更是可笑,對於榮民的福利照顧無微不至(榮家、榮總等),而其他老人何曾在其任內享有老人福利?此外,其任內打壓台灣人母語文化更是著名。但身為國民黨主政的北市府,卻稱之為「偉人」,不知標準何在?

以教育為例,日本人的教育(即使包括新式教育)皆為非,國民黨的教育政策(即使是打壓母語及黨國思想)卻都是正確的歷史邏輯,怕才是北市文化局真正的心態。

台灣人百年來經歷兩次的殖民統治,殖民者帶來的是殖民現代性,換言之,殖民者雖帶來現代性,但也是有著殖民者的考量。台灣人卻是在此殖民現代性中有著複雜的認同記憶,此需由台灣人自己加以耙梳清楚,不需官方代勞。但北市府卻粗暴地將日本時代措施一律抹煞,連帶將台人的記憶都視為遭受奴化,卻對國民黨的同樣措施視為偉人德政,在筆者看來是北市文化局的雙重標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