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華)誰來救救學習能力低落的學生—兼論教改的問題

2005.05.20

本文之前曾部分刪改登於 自由時報(2006年5月20日),但遭大幅刪改幾乎面目全非,現在特別增加很多想法,闡述如下:

近日部分縣市舉辦資優生聯招,引發各界討論。許多意見均指出此乃假借資優之名,行能力分班之實。根據特殊教育法中所規定的不僅是資賦優異者,也有許多是對更弱勢的身心障礙者的規定。不過社會上都把焦點擺在資賦優異上,可以發現社會上對於社會公平及國民教育的價值並無任何認同,其心態仍是將教育視為一種可投資的商品。因此以前有能力分班,現在不能分班,就試圖利用補習來製造一大堆假資優生。


但就社會公平,以及國民教育乃培育具有基本生活及學習能力公民的角度而言,這些卻都是朝向菁英主義的方向行進。筆者想問:那誰來救救那些既非身心障礙,也無能力補習的學生?有人認為社會不應只是照顧齊頭平等,也應是有菁英路線,這個看來就是似是而非,因為菁英應該在高等教育部分去培養,在國民教育階段,應該是培養出國家公民,有基本生活能力,也有學習興趣的公民,對於事物有基本的邏輯及思考判斷能力。對於真正的資賦優異及身心障礙學生則給予特別輔導。而其他的優秀師資及教學資源應該用在那些學習能力及意願低落的學生身上,讓他們開竅。


如果回歸法律討論,特殊教育法中規定,資賦優異者應設置「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聘請衛生及有關機關代表、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及學生家長代表為委員,處理有關鑑定、安置及輔導事宜」(12條)「資賦優異教學,應以結合社區資源、參與社區各類方案為主,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為特約指導教師。各級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及社經文化地位不利之資賦優異學生,應加強鑑定與輔導。」(29條)而為照顧既非資優,但學習狀況有差別之學生,國民教育法雖規定常態分班,但可實施學習分組,由教育部制訂準則(12條)。法律訂得清清楚楚,可是家長及地方政府為了升學率,而鑽法律漏洞,企圖以假資優之名,行能力分班之實,這些都是由於過去的升學主義心態作祟。

但是誰來救救學習能力低落的學生?筆者以前看過一個在國際成績評比中很高的芬蘭國中NHK相關報導,老師透過啟發式教學,讓每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自動學習。關於他們的教學方式在此提出給大家參考。他們訪問的是一個地理老師,那次要上的課是南美洲的地理。老師要各組同學準備一個國家,下週上台準備,而資料很多都在教室後方,還有圖書館及網際網路可供查詢,老師也可以提供諮詢。老師在下次上課前,則特別製作學習單,有許多填空要同學在聽完別人的報告後填上去。這同時訓練了同學的上台報告能力,也訓練同學聆聽的藝術。君不見台灣的媒體,民代及名嘴等等都不會傾聽別人真正的意思,而去亂解讀,只顧闡述自己的想法不管別人咧!

各位同學報告完之後,老師就開始就學習單上所呈現的數據及狀況來問同學,看同學發現了什麼?有同學說發現比較窮的國家都是第一級產業為主的國家,有錢的則是二三級產業發達的國家。然後老師就開始一個接一個的讓同學討論,結果大家就拼湊出對南美洲人文經濟地理的面貌。而這個由自己及聆聽他人意見,並且互相討論所得出的知識,才是學生自己得到的東西。

那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如果我自己用傳授者的方式,告訴他們第一級產業多的國家就會窮,有哪些特徵,背下來就對了,這樣子當然可以記下來,達到目的。但是這不是學生自己去發現的知識,只是被填塞知識罷了,這樣他們對學習久而久之就不會有興趣。」台灣則是不斷地從事老師是傳授者,填塞知識者,學生是被動學習者。反映在空間安排上,老師永遠是在高高在上的講台,學生則是在下乖乖聽講,當然不可能產生出所謂互動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這些只是存在於觀摩教學,在教學現場,老師充當傳授者,解題者,重點提示者,進而求取考試的高分。在學生脫離這些試驗後,就把學習的知識連帶學習興趣都磨滅了,根本就不愛學習,這些根本就是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對於學習低落者,則特別予以輔導,芬蘭老師說:一個學生都不能放過,他們學習能力低落是學校的問題,讓他們重新恢復學習興趣是我們的責任。讓每個學生開竅是老師的責任。如果我們能夠將最佳師資放在這些學習能力低落的學生身上,讓他們找回學習興趣,對於真正資優者則予以輔導,如此才是台灣未來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但是台灣卻是試圖重新走回頭路,因為教改多年,只是由上而下的改革,只是量上的擴充,就是高中大學的廣設(造成學店充斥),教科書雖然改成一綱多本,然而教育部沒有善盡綱目的編定責任,常是草草由幾人就做出一個綱目,沒有經過討論就付諸實施。而對於民間教科書的審定,也是馬馬虎虎,以歷史為例,很多歷史史實都有錯誤,卻堂而皇之列入教科書中。而數學等科目亦然,常出現不同的教學進度,也就是在A版本中某東西在1出現,但B版本卻在2才出現的問題,凡此都會出現教學銜接上的問題。

但是,教改的問題最大的部分是在於學生家長還有學校老師的心態問題。其實教改把很多教育權力下放到學校教師身上,教師應當體認到教科書僅是教具的一種,並非全部!教材還有很多,諸如老師可以組成學校的科任委員會,進行同科老師的交流,編定更適合學生的講義,而非照教科書照本宣科。此外,也可使用不同的教學教材,如多媒體等,還有戶外教學等等,都是教材的一種。並且要在教學教法上進行更新,以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對於弱勢家庭或需要特別輔導的學生予以特別輔導。而非僅想回到過去的時代,一本教科書走天涯,輕輕鬆鬆當老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學生難帶,就是因為教學現場很多老師還是墨守過去的陳規,不能因應時代及未來需求,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反倒使得一綱多本成為其偷懶藉口,認為學生就是要多念幾本才成。

另一方面,家長仍跟部分老師一樣,認為學校教育跟數十年前所受單一的黨國時代教育一樣,於是認為現在的一綱多本很討厭,讓他們要多花錢,但這根本不是教改的本意。而教改本身也值得檢討,因為例如大學推甄,常是北部學生佔優勢,因為北部擁有最佳的圖書及學習資源,而非台北地區這些都是很難取得的資訊,資訊及資源的不對等,使得非台北地區僅能靠指定考科(跟聯考差不多的)這條路,於是出現這種國高中假資優班,行能力分班的逆流出現。中南部家長發現教改之後,他們子弟的升學管道突然變窄了,認為這很不應該,於是出現了這種要求恢復能力分班的復古路線。因為他們既然不能靠推甄來上好大學,如果要靠考試一途,勢必要從國中就開始拼,讀破萬卷書,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上。

但是問題出在應該要求教育資源的北南差距的改善,以及學生家長應當心態改變,與願意改變教法的教師尋求出路。亦即透過教師的多元教學,以及網際網路的教學資源,並且要求政府的平衡南北教育資源差距的情況,而非走方便的回頭路,甚至是違背時代趨勢的升學主義。現今時代需要的是主動思考學習,能夠下獨立思考判斷的人才,也是需要創意人才的時代,而不是需要讀死書,不知變通的人才。

筆者認為目前教育問題很大部分出在家長及老師的心態,認為教育只是一種商品投資,不認為獨立人格及學習能力及興趣的養成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而這才是國家公民以及未來所需的人才。從這次的假資優班之名,行分班之實的事件可以看出:以為愛之,卻適足以害之。為人父母及學校師長能不引以為鑑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