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華)素食店行銷學

2006.05.05

臺灣的素食人口及素食店的比例算是多的,印度據說也是素食大國,主因在於印度教的關係,不過印度素食是有加蔥蒜及洋蔥韭菜的那種。以台灣而言,素食者的比例最高的是應該是宗教素,宗教素中主流是不加蔥蒜韭菜洋蔥(五辛)的,其次應該是環保健康素吧。我本身是屬於宗教素的,不吃五辛的,雖然可吃奶蛋,但本人對奶製品過敏,也不會很喜歡吃蛋。本來我常去吃文建會附近的一間素食店,本來是全素的,卻逐漸向健康素傾斜,而這種改變,反倒使得宗教素的人望之卻步。


本來那家店在全素的時候,生意也是相當好,而且還在一進門供奉了觀世音菩薩,可見是佛教素食。但有一次我吃到一個什錦炒飯有加蛋,我才知道他們是有加蛋的素食(佛教是不吃蛋的),剛好那時候我發現,他們一進門的菩薩已經悄然移走,也就是他們不供奉了。

今天我去的時候,赫然發現,連招牌都改了,以前叫什麼觀音健康素食養生坊,現在改成什麼創意養生坊之類的,把素食拿掉,新的菜單在沒有詢問過老客人的情況下,竟然在最後一排寫著:本店是以尊重生命態度處理食物(意思就是沒有肉的,也不敢寫……蔬食),如係全素,不加蔥蒜奶蛋者,請事先告知,謝謝。
就是這句話讓吃宗教素者心驚膽跳,我後來問送餐來的小姐(大概是那家老闆的女兒),她說:我們本來就只是蔬菜料理啊!天啊!原來明明是宗教素食,怎麼會說成是蔬菜料理了呢?門口還掛著觀音的海報咧!看來格外諷刺。後來我吃完後,我告訴老闆說,你們應該是順序顛倒了,吃宗教素的人,是吃得很清,也是素食店的主要客源(大概是佔五成以上吧),如果要增加客源可以理解,但是應該是全素,如果要吃蔥蒜者請另外告知才對。我後來又想,應該是改成健康蔬食坊,但要標榜全素可,部分菜單可以註明是蛋奶素,其實蔥蒜可以都不用加了,吃葷的人不會注意那麼多,好吃就好。這樣的文字遊戲既可以讓全素者安心,也可以讓一些人吃葷的人認為自己是來吃健康蔬食,清清腸胃。

我後來又跟女友討論,我們覺得他們真的很不會做生意,他們在賣全素的時候生意就已經很好,代表這附近有這種素食店的需要及市場,清腸胃的人不會care到底是不是全素,但全素者卻會很注意這件事情,而且一旦煮得不清,全素者會全面棄守這家店的,我這次去就發現這家店每次都來吃的素食者消失了,其實葷食者是素食店游離的客戶,看似多,卻不固定,不固根本的忠實客戶,卻僅服務不忠實對素食需求可有可無的客戶。重點是在好不好吃,而不是在於屈從於一般葷食者的需求(葷食店已經這麼多了,還差這一間想要作葷食生意的素食店嗎?),而排除宗教素食者。這一點只有陳水扁當市長時期為了討好華語(及外省)中產階級,而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忽視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需求,最後仍慘遭中產階級唾棄,可堪比擬外,很難找到適合的例子。

我們覺得他們應該作市場調查,可以調查吃常素的宗教素食者有多少,對這個店的轉型及菜單表格設計有何意見,如何讓更多人吃素而不抗拒。作問卷調查者可以酌減5-10元的菜錢,這樣可以得到市場調查的結果,僅減少一些暫時收入,反而可以讓店更好,這樣才是做生意之道。

至少我是會放棄這家店了,雖然很傷心,因為確實煮得不錯吃,現在卻變成這樣的店了,不尊重客人的店,難道要我們每次去都聲明自己是全素者,那乾脆他們作一個印章寫全素者,或是在菜單上要客人勾選是何種素食好了,不管是哪一種,都不是尊重宗教素食忠實客戶的作法。

PS.這一家店原是在台北市天津街十號的素食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