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華)誰才是台灣近代化之父???

2006.05.05
我這篇文章是在PTT的台灣歷史版有人在討論:劉銘傳或是後藤新平誰才是近代化之父的問題。我認為其實叫什麼什麼之父的問題,本身就很充滿著殖民者角度的想法囉,哪有什麼之父之母的。


接續曾韋禎的意見,先要定義什麼是近代化。先從劉銘傳說起,劉銘傳做的應該叫做洋務,用後世的說法應該叫做洋務運動。洋務在劉銘傳時期,只是中國官僚認為西方人強的只是物質,所以中國人只需引進物質層面的東西,而且當時所偏重的是國防方面,一切都是由戰略考量。

劉銘傳要做的是洋務的國防方面,他的所有設施基本上都是在中國官僚的實用精神基礎上去做的,而不是在近代化的精神上去做的。他做的鐵路很大原因是為了國防因素,是方便運兵,而非為了資本主義方面的用途。這點跟西方早期由資本主義開展的近代化有很大的不同。又如土地改革及丈量,基本上是為了財政平衡而做,完全缺乏現代丈量技術,也缺乏大量的技術官僚輔助,引起人民的疑慮。其他諸如所謂開山,也是試圖剿滅原住民,而最後被繼任者及胡適的爸爸胡傳批評為以國家的兵力去守護土豪的產業,基本上北部的林本源家族靠這個弄了不少錢。

劉銘傳很多情況是日本人為了瞭解台灣的狀況而去看看之前的人怎麼做的參考,特別是被伊能嘉矩給予很大的評價,而這些都是伊能的誤讀,清代以前的台灣史有很多必須要打掉伊能還有郭廷以的史觀才能加以重建。

至於,後藤新平及其以後的建設,才可說得上是一般通稱的殖民地近代化。他們所推行的這些都是為了要積極開發台灣的物產並培育擁有實學的殖民地人民。這些人已經有了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後藤新平之前的日本官僚就已經奠定若干基礎只是一團混亂,因為夾雜著來台灣撈一票的人,所以情勢很亂,後藤新平加以整備,並且先進行近代式的調查後,才加以決定近代化改革方向。後藤後所任用的是一大批技術官僚,這些都是在推行近代化時不可或缺的人。

不過所謂的近代化也包含教育層面,如果這樣說來,日本時代所推展的近代化教育無疑是現代台灣的先驅,無所不在的小學就是在日本時代建立起來的,近代化治安重要的象徵警察也是日本時代有的。

當然啦,這些都是殖民者的角度建立的近代化,殖民地不是慈善事業啦,是要看殖民者是怎麼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