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華)聯合國中文文件使用簡體或繁體,干臺灣什麼事?

2006.03.29

聯合國中文文件使用簡體或繁體,干臺灣什麼事?

說明:我不使用正體字這個概念,是因為我們無意與中國爭什麼正統,雖然簡體中文的字形是由繁體字簡化而來,但我認為在文字的演變上,很常見的,沒必要說誰是誰的正體。例如現在的拉丁文字母是逐漸由腓尼基字母演化而來,難道我們就要說腓尼基字母是正體字?

本文:
根據媒體報導,聯合國於2008年將現行的中文文件繁簡體並用,改成只用簡體字文件。消息一出,聯合報這種媒體就開始有些很好笑的報導,如陳東旭的繁簡之爭國力就是實力(3/24)一文,就是一個例子。文中稱:


「認同、支持中文繁體字的人一定很感慨,國民黨當年不僅丟了江山,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後,原本世界通行的繁體字都要在國際舞台上消失。一旦簡體字成為國際主流,通行繁體字的台灣勢必受到另一波打擊,企業界、教育界、甚至國際交流都會受到困擾。 簡體字與繁體字爭論多年,不論從藝術、傳統、便捷、或歷史來說,都各有支持觀點。但國力就是實力,使用繁體字的三千萬人口要對抗使用簡體字的十三億人口,確實有困難。……簡體字未來居主流已勢不可當,這也是台北市長馬英九再三呼籲要將繁體字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因素。簡體字變成主流後,以繁體字為主的台灣,要與世界各國交流,將多一道障礙;而對台灣下一代來說,若迫於趨勢還要再接受簡體中文,將是另一個夢魘。」

以下逐一駁斥:
首先,聯合國現在的文字版本有,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及西班牙文,這些基本上與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主要語言使用人口有關。此外,臺灣目前又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自從蔣介石政權1971年依據2758號決議案被驅逐出聯合國後,原先的中文文件由繁體字改為繁簡並用,而筆者實際上聯合國網站一看,所謂的中文版,也是只有簡體字版本,理由很簡單,現在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華民國席次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而該國的官方文字書寫是使用簡體字,而中文版的設置目的主要也是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所看,當然是使用簡體中文。這個跟什麼國際舞台消失不消失一點關係都沒有,照這樣看來,聯合國網站也沒有繁體中文的網頁,已經消失很久了,難道我們就沒有用繁體中文寫作的空間?這個記者寫的,兩者完全沒有邏輯關係可言,還說什麼勢必引起國際交流上的困擾,更是笑話。

所謂國際,從英文上來說是international,inter是交互的意思,national是國家的,民族的,由於現在以民族國家為主,所以有人翻做國家的。如果我們這樣看來,這個詞是有互為主體的意味在其中,哪有一個什麼東西叫做國際,國際競爭力云云,如果沒有民族(國家)做為主體,只不過是笑話一則。

以繁體字而言,臺灣以華語為主的繁體中文已經推行超過六十年,目前臺灣的文盲比起中國是少得多,中國在當初推行簡體字,就是為了推行方便,其實最早更有簡體字是過渡,最終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是簡體字在簡化幾批後,就被發現窒礙難行,以致最後一批還被中國官方廢止。繁體字在簡化後,完全破壞漢字六書結構,有些還以同音字代替,其實在學習上已經會造成許多困擾。而臺灣,其實在蔣介石時代也曾經試圖推行簡體字,但是一聽中國已經搶先推行,基於漢賊不兩立的情況下,於是就繼續維持繁體字。六十年下來,臺灣在日本時代日本人建立的完備基礎教育體制(日本時代末期臺灣小學入學率已經是接近百分之百),戰後國民黨將之接收,成為推行其語言文字很好的工具,臺灣現在的文盲比例很低,反觀中國至今仍有為數眾多的文盲。就其本來的目的而言,中國並未因為簡體字而使其文盲掃除多少。因為文盲掃除與否與國家的投資有關,也與近代化的程度有關,與使用繁簡體字倒是沒有什麼太大關連。不過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學習漢字習得需要很長的時間,筆者認為即使是簡繁體也很難縮短太多學習時間,真正能夠有效縮短學習時間的怕是完全廢除漢字,使用拼音文字,但以華語而言,同音字詞過多,而且保守勢力(擁漢字派)強大,想要廢止也是很難吧!

繁體字在台灣推行多年後,由於文盲減少,也產生了一大批支持繁體字讀書市場的讀者群,臺灣的華文圖書在整個所謂華文圖書市場的總值而言,算是相當大的一塊,中國的書雖然多,但是是以量取勝,臺灣的書在裝訂及包裝紙張品質以及選書上,比起中國更有競爭力。其實整個出版市場是以其讀書人口及經濟實力作為計算單位的,臺灣的人均年所得仍遠超過中國,會看書買書的比例也遠超過中國,作為一個市場而言2300萬人的讀書市場,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很前面的,臺灣如果成功加入聯合國,就領土及人口面積,及經濟實力言,據聞是全世界30名左右(還要再查)。這些都是支持臺灣繁體字書籍市場很重要的一環。反觀中國,筆者長期因為研究需要而購買許多中國簡體字書籍,中國在1990年代初期的書相當粗製濫造,但到了90年代後期,在裝訂品質及封面設計上,開始有長足進展,不過紙質仍是相當粗糙,質感也不好,選書也是參差不齊,目前則是開始有停滯的情況。回歸正題,其實臺灣已經形成一個繁體字讀書市場,其實海外市場根本不是什麼最重要的,以前有的是東南亞的市場,但真正的主體仍在台灣市場。

文中所提的很多例子都是指外國人要學中文時候的選擇,舉了幾個例子就認為外國人不教或不學簡體字就如喪考妣。其實繁簡字跟什麼國際競爭力有什麼關係,對外國人而言,他們自有其考量,如果是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等的,自然會去選擇繁體字學習,如果要來臺灣經商定居的當然會去選繁體字,如果要到對岸工作,自然會想選簡體字。我曾經問過幾個曾在中國及臺灣兩地學過中文的外國朋友,他們認為臺灣的學習中文環境比較友善,臺灣人比較友善,生活條件又比中國好,如果讓他們選,還是會選臺灣。至於繁簡體字的學習問題,筆者也問過荷蘭研究漢學頗負盛名的萊頓大學學生,他是在荷蘭教授中文的,他說他們萊頓大學是先教繁體字的,而有些學校則是教授簡體字。問起他的意見,他認為先學繁體字,然後要看懂簡體字是很容易的,如果先學簡體字,要看懂繁體字則要更多的努力,所以學校才會先教繁體字。就筆者的經驗也是如此,由於有繁體字的基礎,筆者看簡體字只需少許學習時間,就能看懂,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轉換問題。

臺灣與中國的文字差異在繁簡體而言,還是小的,其實最大的是臺灣與中國的華語由於兩地的個別發展,使得詞彙的用法有許多不同,難道臺灣要因為有些外國人在海外的課程不使用簡體字,使用中國的語言用法就放棄臺灣的繁體字及語言使用,真是怪哉?!

難道英國人要因為美國式英文的使用人口比較多就放棄自己的英式英文,這樣不是很可笑,只因為某些外國的英文標準是以美國為主,所以就要這樣做?

這篇文章還提到一個更可笑的言論,就是原本通行世界的繁體字……,我覺得實在是更可笑,繁體字何時通行過世界了(聯合國官方中文文件使用繁體就等於是通行世界)?繁體字在戰後的主要推行地,主要就是在台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哪來什麼通行世界,真是不知所云。大家承認的國際交流語言是英文吧?這也是由於日不落帝國英國全球殖民擴張的結果,從來就不是中文。未來也很難是中文,沒錯是有越來越多外國人學習中文,但是那是實用目的,也不是要拿中文當英文這種國際交流語言使用。況且漢字這種結構本身就是不適合外國學習的,所以外國人學習中文很多是用拼音系統學,學會說就能夠做生意了,漢字的學習反倒不是那麼重要,這種只適合用來說的語言,而其書寫文字相當困難的語言,想要成為國際語言恐怕也是很難的吧!

附帶一提,這篇文章中還舉了許多例子,說用GOOGLE查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筆數差不多,這點又能證明什麼?其實會繁體字的人,要看簡體也不是什麼難事,真不懂為什麼要說這是什麼警訊?

結論:
聯合報這篇評論,通篇充滿了邏輯上謬誤的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評,只是,看了最近一堆人的評論,覺得如果不來評一評,恐怕是邪說暴行橫行於世(不過世間小白如此之多,怕也是不會來看我的部落格,看了也是有看沒有懂吧?)

我也不是什麼堅定支持繁體字的人,如果能夠使用拼音文字是最好,但以現在的情勢以及漢字推行之廣,如想採行拼音文字,在文盲居多的國家怕是比較好推展,以臺灣的情況要推展也是不太可能。不過如果要使用漢字,我倒寧願使用繁體字,也不要使用把漢字造字基本原則幾乎完全破壞的簡體字,而且也不美觀,橫豎怎麼看都像是跛腳文字。以我的閱讀經驗來說,真的會把簡體字書籍當成「拼音文字」來看,因為不能使用漢字字面來理解,反而有點像是我在閱讀日文漢字的感覺(就是讀日文時,日文基本上比較傾向是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像是輔助記號),對於習慣使用漢字來思考的我而言,真的是很難進入其情感的部分,我發現看簡體字書寫的小說或文學作品,也很難進入情境,但繁體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也許這個更待學者進一步的分析吧!

相關報導:
1.與媒體對抗
2.2008聯合國以簡代正文件
3.聯合國簡體中文網站
4.聯合國廢正體中文? 待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