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華)2003年10月22日建成圓環考察記

2003.10.22

看到大家在網路上的討論,興起本人考察臺北市府建設的熱情
於是今天坐了公車跟兩個朋友一同考察建成圓環。
我們是約下午1點左右到達該地。

一進去看到兩個清潔工人在打掃,辛苦啊。
玻璃跟走道之間有一段是很難打掃的地方,工人打掃時都要相當辛苦的跳進去下面這個只要去過的人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了。
先說這個建築物的外觀,我們如果開車或是走過該圓環附近,會看到什麼呢?
呵呵,一團反光,只要在白天經過就會有這種情況。晚上另當別論。
原先玻璃的使用是為了讓經過的人能夠看到裡面的情況,更進而產生進去購物的慾望這與百貨公司在騎樓邊(不會反光)的櫥窗是一樣的道理,但這個設計師在設計玻璃時竟然忘了:這個建築物並沒有騎樓等遮陽的工具,反倒成了反光的玻璃,失去原先的設計所想達成的功效。

其次,再論玻璃的失敗,我在秋冬之際的現在下午1點進去,赫然發現一二樓的
吃飯的地方由於玻璃採光的方式,造成有一半以上的桌子是被太陽曬的地方,很多食客只得四處閃躲有太陽曬的位子,超慘,一個「建成圓環美食館」的建築物,以賣吃的東西地方為其建築目的的建築,竟然在只要有太陽的時候,就不能營業明年夏天時,這個圓環會成什麼樣子我不就知道了。備註:發現有冷氣空調,但是只有在沒有曬到太陽的地方才能感受其冷度,空調可謂虛設,依照現在建築設計理論尋求環保的理論來說,這個會使太陽直接照射的建築物,實在是完全失敗也不環保,勢必使得冷氣要開更強,才能把熱度降低,造成能源的浪費。

然後呢,很弔詭的是,我發現這個圓環竟然只有中間被改成像是只有一棵樹的中間廣場能夠擺攤,還有走道是沒有太陽照射的,看來這個建成圓環美食館竟然:成了建成圓環散步館咧!難怪那些就圓環的店面中只有幾家選擇進駐,因為根本:
首先,一個商家最重要的是要能做生意,由於一個攤商平均只有分得6個桌子,
而這六個又只有3個不會有日曬。他們的生意時間中,無形被壓縮,因為這樣只有晚上才能做成生意,而做生意的人當然是一直會有人進來吃,這樣不是造成白天一定沒有客人嗎?我將近一點時去的,客人有一些,但是被迫四處閃躲太陽。

其次,沒有規劃給他們太大放生財工具及食材的地方,這樣為了放東西只好四處擺放而且卸貨的人,也沒有很好的動線能夠卸貨。

再說,那個爆笑的防空洞保存設計,如果真的要保存遺址,不是只是原狀而已,至少要把那個上面粉粉的土去掉,然後加上一層保護漆,這樣才能達到保護的效果,而且看起來才比較整齊不然我友人一進去看到那東西說了一句:還沒完工嗎?我們回去吧.....。

PS.剛在防空洞時,竟然有一對父女經過說了一句:這建築物是什麼鳥樣啊,剛好我也在防空洞看到一隻死鴿,真是.....。

還有就是那個爆笑的解說牌,天啊,在玻璃上寫的,會反光也就算了,竟然用淺灰色來寫,除了我們這種考察團誰會發現那個解說牌。先不說其內容,解說牌不能達到吸引經過者的閱讀慾望,根本是失敗的作品。錯字我找到幾個,遂決定....停工寫成逐決定.....停工。一個有教育功能的解說牌,應該要認真挑出錯字才對不是嗎?再來就是年代還標記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本昭和18年),我個人覺得避免爭議,只要寫西元年代,也方便大家瞭解這個時代的背景是在二次大戰。還說發現防空洞,防空洞一直都在這裡,也在那些老圓環人的心中跟口傳中,是要如何被發現呢?

做個總結:
有些網友認為說在晚上那個建築物多美多美,我說:如果能夠既美又實用的建築物,並且體貼在其中使用者:攤商跟客人,還有清潔工都能覺得很不錯,才是一個好的建築物。作為一個美食館的圓環(招牌所寫),功能在於飲食的功能,而其中飲食文化歷史也是需要尊重的,原先的好的地方應該被認真地考慮,我個人曾在那附近的國中求學,我覺得那個新圓環並沒有考慮舊圓環好的地方,反倒是丟棄,諸如通風,熱鬧,跟隨性自由的飲食方式。而對於舊圓環不好的地方,也沒好好去改變,他們設計者可能認為過去的骯髒跟陰暗有關,這種看法與中產階級的癖好有關,法國社會史學者Alain Corbin認為近代的法國就是中產階級製造出無臭化的風味。

但我看遮陰的功能不一定就不能與骯髒分離,我可以兼具遮陰也有清潔的飲食環境,況且以臺灣熱帶的氣候,卻去師法歐洲那種寒帶溫帶氣候,反倒需要陽光曬的地方,以玻璃作為屋頂只會造成熱度升高,在夏天東西反而容易壞,更別提會降低顧客的飲食慾望了。我覺得臺灣所產生的風土建築,如亭仔腳(騎樓)就是很兼顧遮陽遮陰的建築。我建議我們偉大的設計師:不要只去寒帶溫帶考察,也要去同屬臺灣熱帶氣候的國家考察,如新加坡,也許能夠找到些靈感。其實,如果認真以該地風土及歷史為思考出發點的人,都能夠為該地設計出適合該地人民的建築物。

以上是2003年10月22日作為一個台北市住民的考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