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回應「燈會南遷」

2001.2.11
⊙inosen
作者編按:這篇文章原刊於自由時報2001年2月10幾日的自由時報自由廣場,以本名發表。

 閱讀南社成員「燈會與國都南遷」一文(自由廣場,二月九日),該文認為台灣長期處於南北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而這造成「以台北看全台灣」,並認為「台北觀點」中有許多「中國觀點」並欺壓「台灣觀點」,形成了台北人長期決定台灣人(包括南部人)的命運,這些引起南部人不滿。該文提出解決之道為「將盤據台北的國家發言權、決策權逐步南移,以國都機制的分散與移轉方式,逐步離開虛幻的中國城︱台北。並首先應在高雄宣佈或召開重大政策。」關於上述論點,筆者有不同看法。
 從台灣 史上來說,該文忽略了長期以來台灣人的命運是處於「外來政權」的手上,由於清末台灣貿易重心的轉移,故統治者將行政中心轉往北部,而繼來的日本人(及戰後國民政府)又承繼此趨勢,並在台北進行許多建設,這些歷史的因素雖造就南北不均衡,但是甚難說成是「台北人」的觀點看台灣,毋寧說是以「外來政權」的觀點看台灣、「建設」台灣,在這過程中,不可否認台北人佔了一些「便宜」(如該文所述),但是在這過程中,台北人亦付出慘痛的代價,諸如台北傳統舊市區,如艋舺、大稻埕等地區未受「外來政權」的眷顧亦轉趨沒落;此外,台北人亦被迫逐漸 放棄原有的語言、習慣甚至思考方式,轉而習於「統治者」的思考方式。換言之,不論台北人或南部人的命運其實一直是被「外來政權」的觀點所決定,甚至自身亦被迫熟悉了此種不以「台灣」為本位的觀點。這可說是「觀念的殖民」,而此是「外來的」支配者透過對教育及媒體控制而形成。 問題不在是否在南部開會、決策,而是在即使外來政權解體後,新「統治者」仍沿襲外來者的殖民觀點,不能以永續經營台灣的「台灣觀點」來看台灣,且不擬定區域發展均衡的辦法。如不能認清問題所在而只將「國都南移」,「牛」牽到高雄還是「牛」,怕只成了法國社會學者Pirre Bourdieu所說的「屈尊策略」(如宋楚瑜學台灣母語),即通過一種暫時的、大肆渲染的方式放棄支配者的支配地位,屈尊地與其交流者打交道,反使支配者藉由拒絕這種支配關係而維持了支配關係的存在,並從中漁利。筆者認為Bourdieu所說的支配者在台灣的情境,並非只是傳統外來者,現在甚至也包括曾受外來者支配,現在卻成了「支配者」,然仍沿襲「外來政權」的觀點。
 若台灣人能反省此點,使執政者以台灣觀點看台灣,而台灣社會亦能監督媒體使其以「台灣」整體發展為出發點,至於教育更加在各方面落實「永續經營」(此亦是全球趨勢)台灣(甚至全球)的教育理念。

沒有留言: